欧洲美国日本中国,为什么有人说中国历史看日本人写的东西?
整个欧亚大陆无数个文明和民族,最终看待自己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时候,纷纷求救于欧亚大陆边缘的两个岛国,一个是英国,一个是日本。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会成为欧亚大陆东西方两部分对于历史认知的一个关键国家呢?
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从英国说起,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没有任何人可以借鉴,更没有任何经验,但是却摸索出了一条日后席卷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制度,虽然各国大同小异,但是无疑都发端英国,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英国无疑是世界所有国家里最有发言权的。
除了资格老以外,还在于很多经济以及思想,包括社会诸多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提出,都是由英国人决定的,当下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运行规律,还有修修补补也都是由英国人研究出来的,而其他国家虽然也后来居上,使得英国至今并不是世界上的超级强国,但是所有国家的基本制度理论,包括经济制度规则,都是在英国人的思想和制定的基础之上确定的,即便现在依然有很多国家和学者在研究现代资本主义制度,都以英国为主,其他欧洲国家为辅。
日本呢?日本是近代明治维新以后亚洲地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它自身的强大,除了有外部力量的介入之外,更有自身力量的崛起。这一点,亚洲其他国家都没有做到,但是日本做到了,日本对外学习的态度是真正开放的,不止学习欧美,也包括继承自己曾经的传统文化,当然很多人有一个疑问,他们的传统文化搞不好就是我们的。
但是很多时候,尤其是长期的近代史,我们没有什么话语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近代的某一个时候历史研究比日本差,真正差的是在建国以后,所有的行业专业都讲政治,都讲斗争,甚至把知识分子打倒,使得中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真实道路都不用说比日本落后20年,就是比正常的自己发展的机会都落后20年。
对于中国历史各个部分的研究,说到根本处,核心处,日本都比中国人更明白,更了解很多我们自己解决不了我们自己的历史问题,都要寻求日本历史学界和社会各界的研究成果,看看能不能给我们启发?我觉得这是一种悲哀。
由于我们讲了长达30年的政治斗争,所以很多历史本应该的面貌都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和打手,在政治斗争的时候,极具价值,但是在和平发展,还有真正地寻求自己文化内涵的时候,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垃圾,因为历史本身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的,但是你非得把历史政治化,变得政治性。
政治是不关乎真相的,更不关乎历史的客观,而只要求那一种斗争性的立场,在史学界没有出圈的时候,知识分子们心里头还有一个底,但是当历史出圈形成国民热的时候,这种斗争在民众的眼中就是斗争,不削,压迫,革命,农民起义,这样的历史观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所以对于很多老百姓而言,什么商鞅,孔子,秦始皇,隋炀帝,隋文帝都是应该打倒的对象。
即便是开放以后的当下,社会上浮浮躁躁的,有几个人真的敬佩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完全割裂成孤立的单元,自己喜欢的疯狂赞美,跟追星一样,自己不喜欢的恶毒攻击,必欲除之而后快,这种国民性都不要说是研究历史了,研究什么都研究不明白。
有人说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印度和欧洲的有些女孩比中国的女孩传统?
首先,“有些”这个词本身就是极其不严谨的。
美国、日本等国的“有些”女孩肯定很传统,也肯定“有些”女孩不传统;同理,中国肯定也“有些”女孩很传统,“有些”女孩不那么传统,“有些”女孩很不传统。
作为一个工程师来说,“有些”这个词在学术上是极其不严谨的。学术作品里出现“有些”那是要挨批评的。更严谨的表述是百分比。
其次,“传统”如何定义?美国的传统、日本的传统、韩国的传统、印度的传统、中国的传统能一样么?!上述国家都不属于一个文明圈,有基督教文明圈的、有儒教文明圈的、有印度教文明圈的,东南亚还有伊斯兰教文明圈的,这些文明的“传统”那可是千差万别的。怎么比较?!
你对“传统”的定义是什么?
第三,现在是21世纪了,你还去找“传统”?传统的女孩是不是要“三纲五常”?要遵循“德容功貌”?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不要“女子无才便是德”?你觉得让你家闺女、你家姐妹遵循这一切现实么?
或者说男孩子们愿意遵守“传统”么?是不是也要“温、良、谦、恭、让”?是不是要“忠孝悌信,礼义廉耻”?
五四的时候大家都不搞传统了,现在都21世纪了,00后的都已经进入社会了,很快就要成为社会的主力军和顶梁柱了,你还在要求“传统”?!
最后,我们都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用新时代的标准去要求大家就行了,而不是什么“传统”!好吧,大家跟我学习新时代对青年人的要求:“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其实只要积极向上、阳光正面就好,不要搞什么“传统”?!
为什么都能在经济上大幅超越英法?
其实总结为四个字,就是不破不立。
1、政治上,英法是老牌殖民国家,殖民地非常非常多,其中的牵扯利益也非常非常大。但这种经济布局并不适合二战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而单从经济角度来说,殖民地利益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
(1) 、能够获得大量廉价劳动力(战时就是军队,比如一、二战时的英印军队)。
(2) 、能够获得巨大的市场,保证利润比较顺畅地转化,和生产力被消化(经济上的缓冲空间,就像军事上的国土纵深大,抗危机强一样)。
拥有巨大的殖民地,是英法在二战之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二战后,殖民地在科技革命经济转型和英法本土衰弱势力需要暂时性收缩的情况下,曾经的重要经济基础慢慢变成了英法的巨大义务和负担。从原来的利大于弊,慢慢变成弊大于利。
可以说,以印度独立和苏伊士运河战争为拐点,英法长久以来所依赖的靠殖民地维持本土的经济”慢慢整体上崩盘,因为这两件事不只是在名义上,也在实际上宣布了英法不再是世界一流国家。印度和北非的独立,对于英法来说,既付出了很巨大的政治经济成本,又失去了回到过去的物质基础(原有的殖民地市场、劳动力、资源、战略要地、交通枢纽等实际经济运行时能够降低本士经济成本的东西)。
而到70年代,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解体的不只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依靠原来殖民时代基础的英镑区和法郎区的实际范围也已经退回到了英法本土,几呼夫了其作为国际关系工具的作用,英镑法郎的国际货币地位虽然没彻底结束,也已经在政治上宣告破产。尽管直到现在英法在非洲也有大利益(就像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然而元依旧是国际货币这样), 但是实际控制力和宗主国+殖民地时期相比,已没有那么自如了。
所以二战后,从经济体的角度本身,英法不单是在恢复,而且是在收缩和转型。
而德日则是依托美援和人才基础、冷战格局、地缘位等内外优势,几乎完全推倒重来,这种物质家底一下子回到解放前,百废待兴的情况,是可以也必须一门心思发展经济的,实际上和英法的较大损失相比,至少在那个时期,是一个优势而不是劣势。
2.文化上,作为最早发达国家的英法,他们的文化属性在这个战后恢复和发展期,反倒并不如德日的文化属性适合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因为二战前和二战后,在新技术革命里,德日原有的集体主义文化和威权文化比英法固有的自由主义更适合新技术的需要,至少是更适合二战后的经济恢复时期。
3.说回经济上,英法和德日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说,方向)有所不同。
这里需要提到两个关键词:日不落帝国和高利贷帝国主义。
英法相对于德日来说,因为他们是最早的发达国家,一战之前,他们已经在精神上开始了“去工业化”,到了二战期间,他们的产业结构或者说经济结构实际上已经是偏虚拟经济的了,依托的更多是金融和非物质的服务,而德日在战后恢复期几乎是完全的实体经济,依托的更多是技术和物质产品。
而战后百废待兴的世界,刚刚真正开始“全球化"的时代,更需要的是让普通人生存下去的技术带来的物可能不怎么美但价绝对廉的产品。
而像之前提到的:
(1)、金融和服务,很大程度上是要依托综合国力的,比如- -战前顶峰时期,英国巨大的军队和殖民地和法国本士的政治金融中心地位。小国的金融业可以做巧,但很难真正做大。而战后一直处于收缩状态的英法,在当时正迅速变成小国,铁了以往的金融根基,需要彻底调整和转型。
(2)、德日的文化和社会组织更适合新技术革命的需要,产生新的技术和产品。而新时期的世界,在很长的时间里,需要的更多是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不是高端服务。因此,在生产和回报转化的效率上,德日在战后恢复和新技术革命初始时期,是更占优势的。
(3)、并且,德日百废待兴的现实和国际政治的格局,可以让他们直接尝试全新的组织方式,重新设计经济结构,比较容易获得和应用各种最新的技术,几乎整个国家都是创新的孵化器和试验田,推倒重来的经济成本和心理负担都小很多。
中国和西方进入老龄化的时间?
中国进入老龄化的时间是2000年。西方国家进入老龄化时间1865年开始。
中国从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0.3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6.96%。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升至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升至8.87%。
近十年间,我国老龄人口占比进一步上升。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5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
西方老龄化
1865年,法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就超过了7%,进入老龄化社会,现在法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15%,成为“超老年型”国家。瑞典是第二个在19世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189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现在瑞典也进入“超老年型”国家。
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紧跟其后,先后在20世纪发生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英国和德国是在193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美国是在194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为什么却它被称为西方国家?
从严格地理意义上来说日本只能算一个东亚岛国,一般而言人们常说的划分东西方国家主要有三个标准。首先当然是地理位置,这也是区分东西方国家最直接的因素,而日本也是亚洲第一个看见太阳升起的国家,这是根据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其次是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倘若要从文化背景上来说,日本就是个彻头彻尾的东方国家,因为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在文化的本源上是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相似或相通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文里总有汉字或者汉字的偏旁部首,毕竟中国是日本的老师。早在公元754年的鉴真东渡,就给日本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例如给日本传来了汉字以及航海术和造船术。其次在建筑上也给日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日本京都的城市布局就是仿造唐代长安城所建造的。但从政治以及经济体制上来说,日本实行的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经济体制也与西方国家模式相同。日本近些年一直喊着“脱亚入欧”的口号,努力朝西方国家靠拢,现已是西方八国集团的成员。
日本的脱亚入欧与明治维新众所周知,19世纪中叶,日本封闭的国门被美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也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日本也首次接触到了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再加上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得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从此,日本走上全盘西化的“脱亚入欧”之路,在日本强大的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所以抛开地理位置以及文化背景方面不说,按照国际政治学,日本是一个彻底的西方国家,已经全盘西化,脱亚入欧了,所以日本是可以算作一个西方国家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