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汉城奥运会虐杀事件,为什么说韩日纠纷是永远都无法改变的呢?
日本人的思维,你们不会懂。
举个例子,用日本人的思维,日本人侵略了你,你还必须感恩戴德。
这是在雅虎日本发表的文章,名字叫:
“为何亲日?珍视日本文化的帕劳人国民性。
连外号是“和枝”的人都有。”
“意外的是,高龄帕劳人并不憎恨日本统治时代,反而感慨那是个“开心的时代”。帕劳在战后,直到1944年都归美国统治,在自由主义下,教育和劳动都被放任不管,帕劳文化陷入停滞状态”
下面一堆的日本人评价:
“电视上说派遣帕劳国家的日本兵为他们修建了基础设施,教他们读书写字,并且和帕劳人民相处良好,所以他们至今感谢我们。
还有的国家,明明同样为他们修建了基础设施,调理了生活基准,却依然被害者意识非常高,还攻击我们,脑子里面除了金钱啥都没有,国家和国家之间真是完全不同啊”
知道日本人说的是谁么?中国和韩国--------这个回复有6157个赞,63个反对,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日本人都认为,他的侵略是为你好。
你很难理解为什么日本会有这种诡异的想法,下面留言大多数都是这种风格:
“日本真是棒,真是超级棒,到任何地方都被信任,除了在中韩”
“同时代受日本统治的国家很多,但是国与国反应真是不一样,”
“统治朝鲜搬到是日本达到历史的巅峰,由于日本战败,作为缓冲地带突然被要求独立,不得已才有了从侵略者日本独立的故事,然后捏造基于反日宪法的各种事”
“不知感恩这个词写作韩国”
……
日本就是这种。
日本国内那种拍马屁的书一堆一堆的,比如说
拥有天皇这个“世界奇迹”的日本
真正令世界羡慕最强的日本经济
还有类似于
“如此受到世界各国热爱的日本”
“日本比英国先进50年”
“身为日本人啊真好”
……
而一说到韩国呢?说中韩坏话的书,是一堆接着一堆:
这种书在亚马逊日本一堆一堆,一坨一坨的。
请恕我不能全部贴出来,全是汉字,估计你们也看得懂。
基本上就是这种
“韩国所说的慰安妇全是说谎”
“日本当年对韩国可好了,韩国恩将仇报”
“韩国这个国家没救了”
“日本把韩国从中国手里解救出来,韩国还不感恩?”
……
就是这种。
整个日本大环境都是如此,也很难和日本说什么。
凭借稻草说成金条,那谁也没办法。
最逗的是这个
武藤正敏,这人是谁?
日本驻韩国大使,回国写了一本书《幸亏我㔻韩国人》
然后后来又写了什么《文在寅的危机向日韩袭来》
书里面也很有意思,说日本对韩国很多贡献,韩国人虽然嘴上不说,心里是爱着日本的。因为5000万人口的国家每年有500万人去日本旅游呢。
然后我就心里狂笑。
虽然这么说不好意思,但是我硬盘确实有很多日本动作片。
我硬盘有很多日本动作片,代表我爱日本吗?
似乎不能吧。
就这本破书,在亚马逊评价4.0,比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都高。
在这种国民气氛下渲染的日本,指望日韩友好?
那还不如指望中美友好可能更加实际一点。
为什么绝大多数东道主国家都会受照顾?
回答题主,体育竞技里,确实主场作战的队伍会获得一些优势,无论哪一届大赛,皆是如此。不过,这种优势也并不是很大,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实力之上,如果你没有实力,那么即便是提供了一些优势, 也无法转化为胜势。就拿2010年世界杯为例,作为东道主的南非,连小组赛都未能出线,成为世界杯历史上唯一一支没有杀进淘汰赛的东道主。说白了,没有实力,一切都是白搭。此外,再说说2014年世界杯,作为东道主的巴西,在半决赛颜面尽失,主场被德国7-1屠杀,如果巴西被照顾,那么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耻辱的比分。
题主所提到的几个,老实讲,感觉是在黑韩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也看不惯韩国,黑黑更健康,毕竟这是一个无节操、不知羞耻、夜郎自大的国家,那几届大赛,韩国确实被照顾的过分了,譬如2002年韩日世界杯,包括刚刚进行的平昌奥运会,着实令本人所不齿,至于1986年汉城亚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其细节不是太了解,所以就不说了。至于2004年亚洲杯和2008年奥运会,本人可以谈谈。
虽然2004年亚洲杯决赛中国队被黑,最终1-3负于日本,但实话实说,这届大赛中国队还是得到了一些照顾,譬如半决赛战伊朗,裁判方面还是稍微偏向中国队的。决赛中,日本打进了一个手球,这个球是不是被黑不清楚,毕竟比赛中,漏判和误判确实非常多。至于2008年奥运会,个人觉得中国队获得了很多照顾,否则也拿不到51枚金牌,这可是中国队单届奥运会历史之最。
石家庄有哪些名人名事?
石家庄是历史名城,名人很多,像刘建宏、周冬雨、牛莉、赵又廷、张梓琳、杨志刚、康辉、林依轮、 窦文涛都是石家庄人。
1、战国军事家 乐毅
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2、西汉南越王 赵佗 石家庄东古城人
赵佗(越南语:Triệu Đà;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1] ),南越武帝,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人,秦朝南海龙川令,南越国创建者。原为秦朝将领,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前204年[2] 至前137年[1] 在位。
3、三国西蜀名将 常胜将军 赵子龙 石家庄东古城人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赵云去世后被追谥为“顺平候”,其“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广为流传。4、唐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 魏征 石家庄晋县人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巨鹿曲阳 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5、隋朝工匠 李春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唐中书令张嘉贞著《安济桥铭》中记有:“赵州蛟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但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历史悠久、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居世榜首的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6、唐代著名诗人 刘禹锡 石家庄无极人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7、唐著名臣 李德裕 石家庄赞皇人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牛李党争中李党领袖,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李德裕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中书侍郎、镇海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他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为相,但因党争倾轧,多次被排挤出京。武宗继位后,李德裕拜相。他执政五年,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显赫,被拜为太尉,封卫国公。武宗与李德裕的君臣相知也成为晚唐绝唱。宣宗继位后,李德裕因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1月)在崖州病逝。懿宗年间,追复官爵,加赠左仆射。李德裕死后,历朝历代对他都评价甚高。李商隐在为《会昌一品集》作序时将其誉为“万古良相”,近代梁启超甚至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8、金代著名医学家 李杲 石家庄正定人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9、元朝文学家 苏天爵 石家庄正定人
苏天爵(1294年-1352年),字伯修,号滋溪先生,真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元代文学家,史学家、理学家。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志道之子,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学,藏书万卷的望族。少从安熙学,为国子学生,得吴澄、虞集、齐履谦先后为之师。延祐四年(1317年)参加国子学生公试,名列第一。释褐授大都路蓟州判官。至正十二年(1352年),江淮红巾军起义,奉命参政江淮行省,总兵于饶、信。卒于军中,年五十九岁。苏天爵曾前后三度任职史馆,参与实录修撰,为后世元史研究留下重要史料文献。同时,他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其诗文平易温厚,朴实无华。在思想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笃信理学,时时以倡明理学自命,是元代后期著名儒臣的代表,其政治思想无处不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10、金元杰出数学家 教育家 李冶 石家庄栾城人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字仁卿,自号敬斋,真定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人。金元时期的数学家、诗人。金正大末进士,辟知钧州。金亡北渡后,流落忻崞间,常与元好问唱和,世称“元李”。晚家封龙山(今河北省元氏县)下,隐居讲学。元世祖至元初,以翰林学士召,就职期月,以老病辞归。能诗词,有《敬斋集》,今有考订之作《敬斋古今黈》40卷传世。另著有《测圆海镜》12卷(1248年)、《益古演段》3卷(1259年)、《泛说》40卷、《壁书丛削》12卷。李冶在数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天元术(设未知数并列方程的方法),用以研究直角三角形内切圆和旁切圆的性质。与杨辉、秦九韶、朱世杰并称为“宋元数学四大家”。11、明朝政治家 文学家 赵南星 石家庄高邑人
赵南星(1550~1627),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高邑(今河北高邑县)人,明代散曲作家,万历二年(1574)进士。历任汝宁推官,历户部主事、吏部考功郎中、吏部文选员外郎。明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吏部尚书,是东林党的首领之一。12、唐代诗人 李峤 石家庄赞皇人
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李峤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他在武后、中宗年间,三次被拜为宰相,官至中书令,阶至特进,爵至赵国公。睿宗时贬任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别驾任上,终年七十岁。13、唐朝诗人 李颀 石家庄赵县人
李颀(690?—751?),字、号均不详,汉族,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1-2] ,唐代诗人。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3] 。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诗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80年代国产反恐影片?
代号美洲豹。
《代号美洲豹》是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动作电影,由张艺谋、杨凤良导演,葛优、巩俐、刘小宁、王学圻主演,于1989年上映。该片讲述了海峡两岸携手击毙了所有恐怖分子,人质得以安全脱险的故事。
剧情简介
1988年9月,在台湾商、政两界颇有名望的环洋公司董事长屈孝真乘坐的专机在飞往汉城途中,被“亚洲黑色特别行动小组”恐怖分子劫持,迫降在大陆四号地区,他们要求台湾当局,释放在台被捕的其小组组长刘庭君,否则炸机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反劫机突击队在队长梁壮率领下,包围了客机,并封锁了现场。
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此情况马上通知台北。台湾高层得此通知后立即召开会议,确定决不向恐怖分子妥协的立场。双方基于人道主义和反恐怖主义的共同立场。,决定进行合作,此次行动代号“美洲豹”。
他因为狂妄付出过什么代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他就是我见过最狂妄的将军——项羽,垓下之战虽一败涂地,但行至乌江已是脱离险境,理应感到庆幸才是,回去之后卧薪尝胆,再卷土重来并不不可。但项羽骄妄过盛,认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放弃了最后的逃生机会,在乌江自刎而亡,死时年仅30岁。
发生在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的决定性战役。
关于这场战争的详细情况,史料中没有记载。我们只知道,在汉王刘邦的领导下,在齐王韩信的指挥下,刘邦60万大军将项羽的部队彻底击溃,项羽10万人马死伤8万,所余残部被汉军重重包围于垓下。
此时,垓下营中弹尽粮绝,四面楚歌,项羽走投无路,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那天晚上,心情沉重的项羽夜不能寐,在营帐中一个人喝闷酒,爱妾虞姬在一旁陪伴侍奉。眼下的情况很清楚,唯有拼死杀出重围,才能有一线生机。
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对于突围还是有信心的,但问题是,虞姬怎么办?带着她往外冲,十有八九出不去。望着眼前这个柔弱的女人,项羽的内心其实已经有了打算。只是,这种话怎么说得出口呢?于心何忍?酒喝了一杯又一杯,项羽几次欲言又止,忍不住长吁短叹。
时间倒回到四年前。
鸿门宴放走了刘邦,也算是一种回报吧,刘邦将咸阳拱手移交给项羽,项羽率部长驱直入,进入秦都咸阳。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羽、刘邦,包括已经去世的陈胜、吴广,他们都是楚国人,但不同的是,项羽比其他人更仇恨秦国。
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灭亡,楚王和项羽的父亲大将军项燕均死于秦军之手,那一年,项羽9岁。
国仇家恨系于一身,进入咸阳后,项羽不听劝阻,执意杀了秦王婴,将嬴姓皇族全部诛灭,皇宫珍宝洗劫一空,宫中嫔妃美女全部遣散,然后,一把火将阿房宫点燃,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昔日繁华帝都,自此灰飞烟灭。
有个叫韩生的谋士曾劝项羽,说关中是战略要地,我们应该定都关中。
项羽望着满目疮痍的咸阳城,心里说:都特么烧成这样了你让我在这儿建都?前一段儿老子刚坑杀了20万降卒,如今又烧了阿房宫,秦国人都快恨死我了,关中还呆得住吗?
心里是这样想的,但嘴上却不肯这么说,项羽拒绝建议的理由听起来非常幼稚,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人发达了就应该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不然,就像深更半夜穿新衣服,穿给谁看呢?坚持把国都建在了彭城(徐州)。
把韩生给气的,背地里跟别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说楚国人就像猴子戴帽子,徒有其表,果不其然。
这话后来传到了项羽耳朵里,项羽大怒,把韩生扔锅里给煮了。
秦国已经灭亡,接下来怎么办?国家何去何从?究竟该实行哪一种政治制度?
目前有三种选择:
第一,恢复战国七雄的旧格局;第二,继承秦始皇大一统帝国;第三,另起炉灶,建立新秩序。项羽选择了最后一种。他将天下这个大蛋糕切分成19份,自己先挑了其中最大的一份,给自己起了一个特别牛逼的称号,叫“西楚霸王”。
然后,一口气分封了18个诸侯王,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参照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8个诸侯国在西楚霸王的统一领导下,实行高度自治。
按道理,分封诸侯这种事,不应该是由楚怀王来主持的吗?
项羽才不理会这些,现在是老子说了算,他首先将楚怀王升格为“义帝”,相当于名义上的皇帝,然后,将他安排到偏远的湖南郴州,远离权利中心。当初,项羽叔侄起兵反秦,为了师出有名,在楚国王室中找了个人立为楚怀王,将他作为复兴楚国的一个招牌。没想到,楚怀王还真把自己当领导了,在秦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居然拒绝了项羽攻打咸阳的请求,把这个可以名垂史册的光荣任务交给了刘邦,项羽对此耿耿于怀,意见很大。
如今,秦国已灭,天下平定,我西楚霸王主持大局,还留着你这个傀儡干嘛?公元前206年,义帝,也就是过去的楚怀王,在迁徙郴州途中,被项羽密令杀害。
没想到,这下捅了马蜂窝。
当初,项羽越俎代庖,僭越分封天下,许多人心里是不服气的,有尊敬的怀王陛下在,有这么多叔叔大爷在,凭什么你个二十几岁的毛头小子主持分蛋糕?如今,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弑君,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一直忍辱负重的汉王刘邦终于找到了出兵讨伐项羽的借口,他首先为义帝发丧,全军缟素,举哀三日,将檄文送达各诸侯国,号召大家联合起来,讨伐项羽,为义帝报仇。历时四年,波澜壮阔的楚汉争霸,就此拉开了序幕。
此时,项羽正陷入平定齐国叛乱的战争中。
蛋糕不是好分的,怎么可能做到人人满意?一个叫田荣的齐国大将,功勋卓著,却没有被封王,心怀不满,在齐国发动叛乱,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占领了齐、胶东、济北三国,自封为齐王,率先点燃了天下反楚的战火。
项羽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亲率大军平叛,攻占了齐国首都,田荣战死。但田荣还有个兄弟叫田横,带领齐国军民继续抵抗,双方展开拉锯战,项羽深陷战争泥潭,一时无法脱身。
对刘邦来说,这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公元前205年,刘邦亲自挂帅,以汉军为核心,联合其他诸侯,组成多国联军,大举进攻楚国,56万人马一路攻城拔寨,直逼楚国首都彭城。
没有项羽的楚军不堪一击,刘邦大军所向披靡,迅速占领了彭城。去年攻破秦都咸阳,今年拿下楚都彭城,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刘邦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犒赏三军,将项羽宫中的珍宝扫荡一空,嫔妃美人尽数收纳。这其中,包括项羽最心爱的女人——虞姬。
虞姬的姓名不详,“虞”可能是姓,也可能是名,史学界有争议。不光名字搞不清楚,年龄、民族、籍贯、身高、体重、三围、星座、属相、性格、爱好等等,史书中都没有记载。在司马迁在《史记》中介绍虞姬,仅有寥寥数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也就是说,虞姬是项羽的美人,乌骓马是项羽的坐骑,一个白天骑,一个晚上骑,都是项羽的心爱之物。
称虞姬为美人,不光是因为人家长得漂亮,更主要是,“美人”是虞姬的职称,宋词中有个词牌叫《虞美人》,即来源于此。总之,虞姬是项羽特别在意的女人,听说彭城失陷,虞姬落入刘邦之手,项羽心急如焚,想率军回去,可齐国这边儿又脱不开身,怎么办?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项羽决定,主力部队继续留在齐国作战,自己带领三万骑兵,秘密返回彭城。刘邦在彭城号称统领56万多国部队,项羽只带三万人马回去,不是以卵击石吗?
其实,打下彭城之后,联军各自为战,向其他方向扩大战果,彭城及周边已经没有那么多兵马了。而且,项羽的军事才能远胜刘邦,他带着这三万人,长途奔袭,悄悄迂回到刘邦的后侧,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发动闪电战,不但一举夺回了彭城,救出了虞姬,还将刘邦所部打得丢盔弃甲,近20万将士在雎水阵亡,血流成河,尸体几乎把河水阻断,再一次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趁着混乱,刘邦仅带了几十个随从,狼狈逃窜。
狼狈到什么程度?据《史记》记载,刘邦逃跑的时候,路过老家沛县,想把家眷也带上,却发现一家老小已全部落入楚军之手,年幼的儿子、女儿下落不明。怎么办?手下请示刘邦,要不要救人?刘邦说现在哪顾得上他们,逃命要紧。说来也巧,路上刚好遇到了逃亡的儿子和女儿,于是坐上车一起跑。快,项羽的骑兵就追了上来。刘邦当时是乘坐马车,司机是夏侯婴,车辆核载两人,如今增加了两个孩子,明显超重,导致车速缓慢,眼看追兵越来越近,刘邦急了,居然把两个孩子推下车去,让夏侯婴全力加速。
夏侯婴心地善良,于心不忍,说再怎么着也不能扔孩子啊,果断停车,又把俩孩子抱了上来。刘邦反怪夏侯婴多事,没一会儿,又把俩孩子推了下去,史料记载:“如是者三。”连着推下去三回,我就问,有这么当爹的吗?刘邦的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由此可见一斑。
在个人利益面前,什么骨肉亲情,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对子女如此,对父母也一样。项羽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妻子吕雉扣为人质,逼迫刘邦投降,说你要不投降,我就把你爸扔锅里煮了。
刘邦怎么回答?刘邦说:“你我当年同受命于怀王,约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把老头儿炖了煮了,别忘了给我盛一碗肉汤喝喝。”把项羽给气的,当时就要杀了刘太公,曾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的项伯劝项羽:“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干大事儿的人都不顾家,你把他爹杀了他根本就不在乎,你杀他有啥意思?
一句话,又救了刘邦他爹一命。
项羽在彭城反击战中重创刘邦,大获全胜,一举收复了失地,但是,却从此失去了一国主宰天下的政治霸权,各诸侯国各自为政,有的依附汉王刘邦,有的坐山观虎斗,只有少数几个盟国站在项羽一边,天下大势日趋明朗,楚汉两大阵营逐渐形成。
两军在荥阳反复拉锯对峙,持续了整整两年,谁想把谁灭掉都不容易,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此时,刘邦提议,为救万民于水火,为了实现地区和平,双方停战谈判,以鸿沟为界,西为汉,东为楚,中分天下。项羽对刘邦久攻不下,无奈,只得坐到谈判桌上,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鸿沟从此也被称作“楚河汉界”,也就是中国象棋棋盘中间的那条分界线。和平协议签订后,项羽将刘太公、吕雉等人质释放送还,大军拔营起寨,向东撤退。
此时,刘邦再次展现出自己的流氓本色,他悍然撕毁协议,突然率领大军追击项羽,并联合韩信、彭越两路人马,对项羽形成合围之势。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撤退到了安徽垓下,此时,他身边仅有10万兵马,刘邦方面则聚集了60万之众,双方在垓下展开决战,项羽寡不敌众,被团团围困在垓下城中。
当今之际,唯有拼死突围,但这样一来,虞姬就成了身边的累赘。带着她是无论如何也出不去的,不带了,把她留下会怎样?刘邦会杀了她吗?不会的,刘邦这个人我跟你讲,虽然心狠手辣,但他绝对不会杀虞姬,为啥?因为他舍不得。
司马迁说,刘邦“好酒及色”,虽然结婚晚,但人可没闲着,跟吕雉之前,刘邦在外面就有个叫曹夫人的相好,俩人还有个私生子叫刘肥。后来起义造反,没时间搞这些了,但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彭城兵败,妻子吕雉被项羽扣为人质,刘邦在逃亡途中借宿在别人家,又跟人家的女儿搞在了一起,也就是后来的戚夫人。占领彭城,抓到了美人虞姬,刘邦会怎么做?他到底碰没碰人家?
这种事儿不好说,司马迁也没敢写,毕竟《史记》成书于汉朝,对高祖皇帝生前事迹的描写,绝对不能影响他老人家的光辉形象,要始终把政治正确放在第一位,这是必须的。项羽也曾试探过虞姬:“内什么,那个坏蛋,他没欺负你吧?”虞姬当然说没有,红着脸使劲儿摇头,项羽将信将疑。真相究竟如何?怎么说呢,以刘邦市井无赖,流氓好色的本性,你自己想吧。
也就是说,项羽不愿留下虞姬,担心的并不是她的生死,而是担心她被老流氓霸占,进而影响自己的名声。所以,其实只剩下一条路了。但这种话,项羽是说不出口的,只能让虞姬自己领悟。
那天晚上,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仰天长叹,赋诗一首: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概意思就是: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乌骓马不再往前闯。马不往前闯呀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一连吟诵了好几遍。
虞姬也是个明白人,已经猜到了项羽的心思,不由悲从中来,当即也和诗一首: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深情地望着项羽,突然上前抽出项羽腰间的宝剑,引颈自刎,血溅当场。项羽放声大哭,“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与其说是虞姬自杀而死,不如说是被项羽逼死的,否则,一个弱女子,如何能抽走霸王的武器?项羽又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虞姬死在自己面前?
虞姬死后,项羽将其草草掩埋,率众突围,杀出一条血路,逃到乌江边的时候,仅余二十六骑。江边有小船,大家劝项羽赶快渡江。
按理说,忍痛牺牲掉了虞姬,自己才脱离了险境,项羽应该感到庆幸才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赶快渡江,日后东山再起,毕竟你还年轻。
但是,经过这一番生离死别的变故,项羽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万念俱灰,仰望苍天,无限悲凉地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哀莫大于心死,最终,项羽放弃了最后的逃生机会,在乌江自刎而亡,死时年仅30岁。
宋代词人李清照有诗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